编者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自创立以来,牢牢把握并持续推进“人才强院”,乘校(院)“人才引进提升计划”之东风,精准引进多位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他们快速地融入校(院)、学院大家庭,立足齐鲁、面向世界,潜心科研、立德树人,正逐步为校(院)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栗周,1987年8月生,山东济南人。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6月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21年10月入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现为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基因工程、相图计算、材料信息学以及合金设计。以(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外语类保送生”的物理梦
1987年盛夏,栗周出生于泉城济南,2006年自济南外国语学校保送至北京科技大学英语系就读。然而少年栗周却有一个成为物理学家的梦想。自入学开始,栗周就有转专业的想法,一年后他递交了转专业申请,结果因“外语类保送生”而未获批准。栗周将目光转向了物理学专业双学位,但遗憾的是,愿望再次落空。执着的栗周并未放弃,怀揣梦想的他最终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愿进入北京科技大学物理系。提及在英语专业学习的4年,栗周笑着说:“并非不喜欢,只是有更热爱的事情。”
学习渐入佳境后,栗周认识到自己基础薄弱,不适合在理论物理领域继续深耕。而对超导材料的学习研究,使他对材料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也再次萌生了转变方向的想法,准备出国读博。同时,他顺利获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CSC)的资助,于2012年9月远赴重洋,进入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材料系攻读博士学位。
《极光》 栗周 摄
“国家公派博士生”的海外求学记
刚到瑞典时,栗周很不适应漫长的冬季及阴郁的天气。令他更加不适应的还是由于专业知识薄弱而无法直接投身科研。在导师Malin Selleby 教授和毛华海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栗周用两年时间补齐了材料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博士第三年开始从事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提及在瑞典的日子,栗周表示近6年的求学经历不仅使他真正迈进了科研的大门,同时也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话间,他还特别提到了一位90多岁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的Mats Hillert教授,对方孜孜不倦、虚怀若谷的精神使“科研小白”栗周备受震撼和鼓舞,他认识到科研是值得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
“Dr.栗”学成归国
2018年1月栗周学成归来。回国后,他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材料基因工程与大数据研究院开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刘兴军教授。当时刘老师团队正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金属材料设计领域,栗周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探索机器学习与相图计算的结合点。经过一年左右的积累沉淀,栗周终于在这条道路上产出了一些成熟的想法。2020年,栗周主持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相图构建与预测方法研究”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青年学者”的浓浓乡愁
访谈过程中,栗周一共两次提及比较“恋家”。因为浓浓的乡愁,他博士毕业后并未考虑留在海外工作。也因为浓浓的乡愁,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山东发展。从18岁开始便独自在外求学的栗周一直盼望着能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十分看好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的发展势头,期待自己的努力奋斗能与学校、学院的发展同频共振。被问及入职一个月的感受,栗周表示学院科研氛围自由,同事关系融洽,自己的各项需求都能很快得到反馈,与国外并无明显不同。
新征程新起点
选择入职山一大,加盟智能学院,意味着栗周同时选择了再次调整研究方向。由于过往的研究聚焦于传统金属材料,与医学关联较少,后续他将立足于智能医用材料领域,继续自己的科研求索之路。栗周对自己即将开展的工作侃侃而谈,充满期待与信心。
后记:作为材料学博士物理学硕士文学学士,栗周博士似乎很适合回答“本硕博三个专业互不相同是怎样一种体验”。他对待科学永远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学习能力。他还会不断复盘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使之更接近自己的理想。祝愿栗周博士能够在山一大智能学院这个舞台上——耕耘新知,勇攀高峰!
采访人:李馨(智能学院人事人才服务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