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人才专访 | 孙亮:立于不惑,逐梦齐鲁
日期: 2021-10-23   来源:    浏览量:

编者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自创立以来,牢牢把握并持续推进“人才强院”,乘校(院)“人才引进提升计划”之东风,精准引进多位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他们快速地融入校(院)、学院大家庭,立足齐鲁、面向世界,潜心科研、立德树人,正逐步为校(院)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孙亮,1981年11月生,吉林长春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高层次拔尖人才,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教授、核酸大数据与智慧医学实验室PI。主要从事多组学数据生物信息学研究、癌症等重大疾病复杂调控机制研究、基于医疗大数据的临床决策系统研究等方向,致力于探索一条从分子水平和系统层次推动临床科研创新与应用转化新路径的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其中长非编码RNA的代表性研究文章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SCI他引近千次。目前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

 

Question1: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学习及工作经历么?

高中毕业时,计算机专业是认知度较高的,我首选了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吉林大学读了本硕博,博士时期交叉学科兴起,在导师的引领下,我进入了生物信息学这个专业方向。读博期间,我以联合培养的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留在了计算所工作。一直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学习和做一些工作。 

 

Question2:当时是什么契机使您在博士期间选择了生物信息学专业呢?!

 在2008年左右,一批生物信息领域的专家回国,这些专家在吉林大学做了一系列的学术报告和宣传,我很有幸听到了这些报告,让我感觉到生物信息学,包括用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去研究科学问题,是很有趣的。我正是受到了这些海外回来的最前沿的科学家的启蒙开始对生物信息学产生了兴趣。在我博士二年级的时候,陈润生院士到学校讲座,通过导师的引荐,我向陈院士汇报了一些我们团队所做的研究工作,陈院士推荐我到北京的中科院计算所赵屹老师课题组做联合培养,由此开启了我在计算所10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在赵老师团队我开始用计算的方法去解释生物学和医学的问题。在赵屹老师帮助下,我有幸接触到了当时在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可以大规模的去测试人、模式动物、模式生物的一些基因组,这项技术在发达国家也是起步不久,我认为我是幸运的。

 

Question3:您在不同阶段的研究方向会有一定差别,不同方向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呢?!

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特点,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作为一名博士,肯定要锻炼出一些核心能力,比如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共通的。你把这些能力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去加减到一个具体的科研方向上,这种转变我认为是比较自然的。我到北京的两三个月时间就已经适应了这种转变,也就是从注重于程序的开发变成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这种取舍是必然的。

 

Question4:结合您过往经验,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中科晶云是中科院计算所孵化的第一个面向于精准医疗的高科技公司,我在其中首先担任的是生物信息总监,负责研发生物信息核心算法,构建多组学数据平台和临床大数据应用平台。后来做到了副总经理,管辖团队规模约50人。

成果转化方面我也走过一些弯路,最大的经验就是,所谓的科技成果转化,首先肯定要有科技成果,然后才是转化。这就要求做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要全盘了解所谓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经过程。其中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就是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要想到5年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后,这个成果能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要从你设计这个课题开始就是朝转化落地努力的。当然也有一些转化周期比较短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新冠肺炎快速诊断系统。

 

 

Question5:您和浙江、山东的知名医院都有密切合作,能简单介绍下您和医院的合作点和合作成果吗?

和医院的合作点其实很简单,就是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一是我的研究需要大量临床数据,另外我想做应用层面的科学研究,就一定得和医院合作。临床专家在临床工作中遇到问题,如果能够通过科学交叉融合或者技术手段帮助他们突破或者解决,在临床上就能直接应用。数据来自临床,问题源于临床,应用落地临床,所以我们必须要和医院密切合作。

目前我们正在做多模态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工作,多模态指是组学数据、影像学数据和临床数据的结合,已经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

 

Question6:您选择加盟山一大智能学院,是基于哪些考虑呢?

选择来山一大之前,我有几个相对比较合适的地方选择,分别在深圳、杭州和内蒙古。最后选择来到山一大智能学院主要有这样几点考虑:一是在山东有一些合作基础,二是希望能有一个更好更新的起点,三是交通便利,毗邻济南西站,离我北京的家近一些,四是饮食气候习惯。我当时经常和家人朋友们开玩笑说“学校是新的,组建才一年多;学院是新的,成立刚三四个月;我自己的科研和成果转化也会是一个新起点”。三者都处于创业期,也都是上升期,我喜欢这种年轻的气氛。选择新的学校,新的学院,新的团队是比较有挑战的一件事情,我喜欢做有挑战的事情,可能做科研的人最大的特点是乐于尝试新鲜事物。

 

Question7:您认为山一大智能学院这个平台怎样?能否谈谈您来到学校、学院后的感受?

总体感觉蛮舒服的。学校以及人才部、科研部等相关部门对我们也相当支持,给了比较好的配套条件和支持。学院这边更是像家一样的支持。我个人认为,我们学院对于科研人员以及教职工来说,都是我经历过的最适合个人发展、实现个人成就的地方。

 

Question8:您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什么展望?

未来工作的规划是很具体的,第一年先把课题组的雏形搭建起来,把已经积累的偏重于核心算法的一些科研思路和成果发表出去,打下平台基础。第二年逐步做一些“湿实验”相关的,“干湿结合”的实验研究,更进一步地贴近临床肿瘤分子标志物或者一些其他的慢性疾病的一些研究。第三年产出一些标志性成果,到第五年的时候获得一些成果或者奖励。

 

Question9:您刚刚提到实验室要招兵买马,目前您有怎样的人员需求?

主要是希望能培养适应团队科研的硕士和博士。同时,希望今年能招到一到两个博后。希望有合适的人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孙亮教授团队组会

 

后记:热情、随和是孙老师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孙老师的话语里体现的是他对科研工作较真、专注、踏实的态度。在采访中我也能够感受到老师满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祝愿孙亮教授能够在山一大智能学院这个舞台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采访人:李馨(智能学院人才服务专员)